苏小兵:2小时、2家公司、1套系统:揭秘互联网背后的“关键词狩猎”逻辑!

图片[1]-苏小兵:2小时、2家公司、1套系统:揭秘互联网背后的“关键词狩猎”逻辑!-苏小兵商学院

你有没有想过,一篇普通的对比文章,为什么刚发出去两三个小时,就有两家公司的销售主动找上门?

前几天我发了一篇关于“千聊 vs 小鹅通”的平台对比,讲的是哪个更适合我们这样的个人创业者。

结果当天上午,小鹅通的工作人员就来加我的微信。

说实话,对普通人来说,这事好像挺魔幻的——我只是写了一篇分析,又没留电话,也没公开联系方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关键词抓取技术

早在2006年我在百度工作的时候,就接触过这套逻辑。

那时候,百度为了推广竞价排名业务,会用软件实时抓取全网新注册的企业信息——营业执照、法人姓名、联系电话……

只要一有更新,销售就能立刻打电话过去,转化率非常高。因为信息越“新鲜”,越容易成交。

如今,这项技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几乎所有做To B或To C业务的互联网公司,

都在用类似的系统:设定关键词(比如“小鹅通”“千聊”“知识付费系统”),

一旦有人在公众号、知乎、小红书甚至微博等平台上提到这些词,系统就会自动捕捉内容,并推送线索给对应的销售团队。

所以,我一点都不惊讶——千聊和小鹅通的人几乎同时找到我,恰恰说明他们都在用同一套逻辑:用技术精准锁定正在讨论他们产品或竞品词的人

但问题来了: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谁在用、怎么用

作为前程序员,我太清楚这套系统的威力了。它不仅能帮正规企业高效获客,也能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精准诈骗。

骗子们同样会设置关键词——比如“贷款”“兼职”“投资理财”,再结合地域、年龄、性别、兴趣等维度,构建出极其精细的用户画像。

久而久之,他们甚至能总结出:“35-45岁、三四线城市、关注育儿内容的女性,最容易被“高回报理财”话术打动”。

这不是猜测,而是数据驱动的现实。那些屡屡得手的电诈团伙,背后往往有一套运行多年、不断迭代的系统支持。

他们不是靠运气骗人,而是靠算法“筛选”最容易上当的人。

正因如此,我才想把这件事说出来。

技术是工具,也是镜子——照出人性的光明,也映出黑暗

AI、大数据、自动化抓取……这些技术让我们生活更便利,也让营销更高效。

但它们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生产力;用到坏处,就是杀伤力

所以,别只惊叹于“他们怎么找到我的”,更要警惕:在这个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既是受益者,也可能成为猎物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藏起来,而是看懂规则,清醒地活着。

——END——

图片[2]-苏小兵:2小时、2家公司、1套系统:揭秘互联网背后的“关键词狩猎”逻辑!-苏小兵商学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