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对话哲学中的 “我你”“我它” 竟这样左右你的人际关系

今天唠唠对话哲学。为啥讲它呢?因为影响力这事儿太复杂了。为了帮大家看清围绕影响力的人类关系到底咋回事,咱得先讲讲这个比较宏观、抽象的对话哲学。

这对话哲学把人类关系的根本状况讲得明明白白。一旦你掌握了它,就像抓住了大纲,后面再听相关内容,就有了主心骨。

那啥是对话哲学呢?它是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来的。马丁・布伯可是 20 世纪超牛的哲学家,经历特别丰富。他虽是犹太人,却在德国长大。他写了本特有名的小书叫《我与你》,别看这书薄,要是没人讲解,读起来就跟天书似的,这是一种诗意哲学,有点像诗歌体。这本书影响了后来好多关于人际交流关系的理论。

现在就讲讲这对话哲学到底妙在哪儿。这哲学看着深奥,其实挺简洁。马丁・布伯说,在人际关系里,咱就两种取向,一种叫 “我你取向”,另一种叫 “我它取向”。讲 “我它” 取向的时候,我特意把 “它” 写成动物的那个 “它”,就是想强调一下,这里的 “它” 是物体式的。

马丁・布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任何时候,其实都逃不出这两种取向:“我你” 和 “我它”。这两种取向带来的影响可大了去了,结果也完全不同。

咱来看看这两种取向啥意思。简单说,在 “我你取向” 里,你可以这么想,“我你” 就是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主体。我是主体,你也是主体,咱俩互为主体。而 “我它” 呢,就是把对方当成客体,所以我才特意把 “它” 写成动物的 “它”。

一、“我你” 互为主体,“我它” 把对方当客体

要是我把你当成主体,那你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你有自己的情感、思想、过往经历、天生的气质、身体特点,最重要的是,你有自由意志,还有你所处的文化背景等等。我把你看成一个整体,这就是 “我你”。

“我它” 是啥样呢?我才不管你那些七七八八的,就把你当成一个像物体一样被认识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 “客体”。换个说法,就是把你当成实现我某个目的的工具。所以在 “我它” 这儿,没把你当整体,而是当成被认识的对象或者工具。

二、“我你” 是交互过程,“我它” 是单向控制

这么一推理,要是你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体意志的整体,那咱俩的关系肯定是相互交互的。就好比下棋,我走一步,你回一步;我往左,你往右,这是互动、交互的过程,这就是 “我你”。

“我它” 呢?这时候我主要想控制你,是单向的。这里还有点小差别,一种单向就是我就想让你按我说的做,你最好别出现我不想要的反应,别整那么多自己的思想、主观意志,乖乖听我的就行;还有一种高级点的,虽然我考虑到你有自由意志,但我得尽量消除它,降低这种影响,因为我归根结底还是要单向控制你。

三、“我你” 有情感流动,“我它” 没有

在 “我你” 这种取向里,情感是流动的。而在 “我它” 过程中呢,不太需要情感流动,或者就算我自己有情感流动,也不希望你有太多情感流露。反正情感这事儿,在 “我它” 里不是我关心的重点,可在 “我你” 里,情感流动那可是关键。

四、“我你” 强调当下,“我它” 是概念化的

第四点理解起来可能有点费劲。“我你” 是注重当下的,“我它” 是概念化的。这么说吧,当我们处在当下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因为人在当下,身体就像个过滤器,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吸收进来。我们对这种过滤状态是有察觉的,对未知有一种开放、从容的态度,不知道就不知道呗,我能敏锐地感知这种未知。

概念化呢,就是脑袋里有很多预设、概念,然后用这些概念去套眼前的现象。这里得强调一下,概念化不是全错,毕竟人类理解世界就需要概念化、抽象化的方式。比如说 “人” 就是个概念,要是眼前有个看不清的东西,我们得先判断这是个人还是只老虎,这就得靠概念。

但概念化有个大问题,容易让人形成刻板印象。很多人学精神分析的时候,就容易犯这毛病,拿着学来的理论到处套,套得挺开心,却忽略了面前这个人是有情感、有自由意志,而且很多时候是我们不了解的存在。当下是开放、保持未知的态度,概念化相对来说就有点认知闭塞,像上了锁一样,是确定、固化的东西。

最后给大家留个作业。回想一下上个星期,找一个和别人对话的场景,要在你记忆里还挺清晰、感觉比较重要有意思的。找个安静地方坐下,闭上眼睛,把当时的场景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重现。你在哪儿,和谁在一起,谁先开口,你说了啥,对方又说了啥,把整个对话过程都回忆起来。

回忆对话细节的同时,把当时自己的情绪、感受也回忆起来,当时有啥感受、情绪和念头,这很重要。就像重新放一遍电影,注意自己的感受、情绪和念头。

回忆完后,睁开眼睛,想想你和对话的人当时的关系,更多是 “我你” 还是 “我它”?按照今天讲的这两个概念,试着判断一下,为啥是 “我你” 多或者 “我它” 多?这作业能帮你用生活经验理解这俩概念。

大家好,我是韩岩。上节课跟大家重点讲了怎么学习这课程,还有对话哲学里 “我你取向” 和 “我它取向” 的重要区别。接下来,再讲讲 “我你” 和 “我它” 另外几个关键特点。

前面讲 “我它” 的时候,大家可能听出来了,感觉 “我它” 有点贬义。但要注意,“我它” 对我们也很重要。首先得知道,“我它” 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在这世上活着,就离不开 “我它”,它是生存基础。

那 “我你” 呢?“我你” 是让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必需。要是只有 “我它”,人的属性就发挥不出来。用人本心理学的概念 “自我实现” 来说,如果 “我它” 一直没法上升到 “我你”,人性就没法充分实现,也就是说,很难拥有幸福、有意义感的人生。

这就是两者的关系,“我它” 是基础,是生存根基,但要成为独特的人,就得有 “我你”。打个比方,“我它” 像蛹,“我你” 像蝴蝶,先有蛹,才能变成蝴蝶,这里面有个从基础到进阶蜕变的关系。

还有个关键点,“我你” 看起来是比较美好的状态,属于人的高级层面。但人类有个悲剧现象,“我你” 终究会变成 “我它”。“我你” 很多时候只是瞬间存在,没办法永恒持续,经常会很快变成 “我它”,可 “我它” 却不一定能变成 “我你”。

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我它” 是生存必需,但 “我它” 这种态度不一定都能进阶为 “我你”。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一直卡在没办法上升到人的属性的状态里。

在讲对话哲学时一直强调,如果 “我它” 不能升级为 “我你”,或者掉到 “我它” 状态回不去 “我你”,那追求影响力的欲望就会把事情搞砸。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拿婚姻来说,这个例子能讲得更清楚。当两个人进入长期深入相处阶段,童年那些潜藏着没被满足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地冒出来。这还得看童年经历,要是童年创伤多、需求没被满足,这个阶段这些需求就冒得厉害。这时候,你会有特别强烈的渴望。要是只用简单的 “我它” 方式,就想着对方能满足自己这些微妙的情感需求,却没上升到 “我你”,那就糟糕了,因为这种强烈渴望很难被满足。

一开始,人很容易用 “我它” 态度对待对方,就像回到小孩状态。小孩对世界,尤其是对父母,很大程度上是 “我它” 的。越小的孩子,越把父母当工具,不太会去想父母要什么,也理解不了成年人的世界,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小孩也爱父母,但总体是 “我它” 状态。

现在你陷入小孩状态,内心满是对亲密的渴望。小孩用 “我它” 态度满足需求时会怎么做?哭闹,对吧?还有一种是回避。这就是 “我它” 态度,为啥呢?因为 “我它” 最大特点就是没办法走进对方内心,感受对方的想法、感受和情绪。有的人能意识到自己像小孩,做得好的,就能慢慢往 “我你” 走;做得不好的,就会困在 “我它” 态度和模式里。

那成年人的哭闹是啥样?不一定真哭真闹,具体行为表现为批评,苛刻地评判对方:“你怎么能这样,我说了多少遍你还不做!” 接着可能升级为羞辱,比如 “我怎么娶了你这么个‘千金小姐’”,对方马上回 “我怎么嫁给你这么个妈宝男”。到了羞辱这地步,矛盾就越来越深了。

这种行为背后,其实是你处在小孩状态发出的,是非常典型的 “我它”。这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特别没影响力,因为你一招,对方回一招。还有个关键,得看对方成熟度。对方要是和你一样,童年也有没被满足的渴望,也冒出来了,那两人都陷入这状态,事情就没法解决了。

所以说,要是困在 “我它” 态度里,没办法升华到 “我你”,该咋办?首先,你得让自己变成成年人,回头看看自己内心的小孩,同时走进对方内心,看看对方内心的小孩和成年人,这才是 “我你”。

对话哲学的精髓讲完了,现在说说这和影响力有啥关系。可以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当你渴望有影响力,希望一呼百应,这时候是 “我它” 还是 “我你” 呢?这能当思考题,听完课你就可以琢磨琢磨。在我看来,想一呼百应,既可能是 “我你”,也可能是 “我它”,在思考影响力问题时,就有基于 “我它” 和基于 “我你” 这两种态度。

思考影响力,你可以从两个角度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我现在是 “我你” 态度还是 “我他” 态度?第二,影响力这概念很容易掉进 “我它” 态度的陷阱,一旦掉进去,会给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这个陷阱就是用 “我它” 态度看待一切。

你可能会问,我就想要影响力,“我它” 咋了?从前面讲的原理推导,只追求影响力,一直停留在 “我它”,就没有人的属性,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会有啥后果?你不会有踏实的幸福感,心理还容易出问题。第二点,可能有些同学信,有些不信。有人觉得只要影响力大,金钱、地位、吸引异性啥都有了,就满足了。这点我们后面再深入讨论,大家会更清楚。

第三点,大家听完可能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要是只用 “我它” 态度处理影响力,还不能升级,最后会怎样?最终你的影响力会下降,甚至消失。有些人在某个阶段影响力大,后来却很惨,就是因为一直卡在 “我它”,没上升到 “我你”,不良后果很明显。还有一种情况,只追求 “我它”,根本没法成功获得真正的影响力,也就是你想要影响力,却因为困在 “我它”,提升不了影响力,以为有办法提升,结果不行。

最后再留个作业。很多同学都有恋爱经历,或者正在恋爱、已经结婚。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从蜜月期到权力斗争阶段,不同人情况不一样。有的人权力斗争阶段很快过去,进入新的高级阶段;有的人权力斗争阶段后,进入妥协阶段,妥协还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高级妥协就是前面说的 “我你” 状态,低级妥协呢,就是两人之间像是机械地互相帮忙,你帮我做一件事,我帮你做一件事,看似理性,可情感的鲜活劲儿没了,这也不是超越权力斗争阶段的好例子。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经历过的这种情况,对照前面讲的例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掉进 “我它” 陷阱了,是紧抓 “我它” 态度不放,还是能放开?好好回顾经历,用刚才的例子和理论分析分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